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业界动态
这3位院士怎么净说大实话?
2019/9/16 11:53:43    新闻来源:中国仿真学会生命系统建模仿真专业委员会

9月12日,科院召开"中国科技70年·道路与经验"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会上,三名院士围绕中国科技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下面奉上精彩演讲实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

把基础和应用分成上下游不利于科技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线性科研模式。继续沿用固定的科研模式,可能会延缓我们实现科技强国的进程。

我们需要认真梳理,理清哪些需要继承、哪些需要补充、哪些需要扬弃。

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新时期要有新科研模式。相信新科研模式会让科研工作进入新天地。我谈两点意见:

1. 要转变线性的科研模式,更加重视基础性的发明。

我们国家一直把科研工作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为上下游的关系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是平行的,没有绝对先后,发明和发现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重大的发明往往包含新的发现。

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5%,虽然不足,但国家非常重视;可近几年我们应用研究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上世纪大概在20%左右,现在降到10%左右,好像没有呼吁要增加。

国外应用研究占20%~50%。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鼓励应用研究,多做源头上创新,克服重论文、轻发明倾向,更加重视基础性发明。

国家正在筹建国家实验室,但在新兴领域,我们要像重视国家实验室一样,重视企业里的创新实验室。

信息领域的重大发明,包括集成电路、晶体管、主流操作系统等都是出自企业。计算机界的图灵奖大家看成跟诺贝尔奖一样的分量,70余名图灵奖得主中,只有万维网的发明者伯纳斯·李一个人是来自国家实验室,其他都来自大学和企业。

2. 要改变成果转化的观念,真正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成果转化观念在我们国家根深蒂固,几乎所有创新发展的文件都会提到。但是看看国外,几乎没有人提这个,只讲技术转移,没有成果转让这个词,更没有成果转化率一说。

我们经常说国外成果转化率60%、70%,中国只有15%,不知道哪儿来的,国外没有这个指标。

成果转化的基本思路是从技术出发找市场,这是违背企业发展规律的做法,成功的企业一定会根据市场找技术,一旦企业真正有对技术的需求,一定千方百计吸收有价值的技术,不需要大学和科研单位漫无目的地做工作。

真正的技术转移只有两条路,一个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个是形成市场牵引的创新生态环境。

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从国家经济转型的高度重视这一涉及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局的问题,促进大批高端的技术人才走进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参与创新企业的基础性前瞻研究,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李静海

诺奖中学科交叉比例已升至4成以上

过去的70年,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成绩值得骄傲。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要支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仍然差距不小。

在这样一个时期,战略选择和对应的改革十分重要。从当前看,以下几个问题十分重要:

1. 科研范式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

有一种观点认为,数据密集型将是新的科研范式的特征。

但事实上,这也许并不是科研范式变化的主要方面,重视科学研究内容、方法和范畴的根本性变革才是最为重要的,比如静态平均的研究应当转向动态结构的复杂性研究。我们不应回避困难。

2. 学科交叉已成为新科学突破的主要途径。

据统计,过去1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学科交叉成果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的20%,上升到40%以上。

各种学科交叉研究机构层出不穷,传统的学科布局和科研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措施。

3.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工程研发三类研发活动的非线性互动关系,已经成为各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率的关键。

对基础研究而言,科学前沿和需求导向是"两条腿走路",这两方面科学问题的凝练机制十分重要,这种互动关系应当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4. 培育更年轻的优秀学者和鼓励原创是当务之急。

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还未形成惯性,易产生原创思想,所以把鼓励原创和年轻人才培养联动起来可能更为有效,基金委正在研究如何办好这件事情。

近平书记指出,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这不仅是基于国家需求的判断,也是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在根据近平书记的指示精神落实三方面的改革,也就是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

科院要做"摩天大楼"地面下的基础工作

70年来,科院为中国建立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对科学的布局和逐步完善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在国家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要科学技术的重大项目,科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70年来,科院无愧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进入新时代,科院面临着新机遇和挑战,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形成,科院肯定是主角,但如何发挥作用和怎样发挥作用是需要下功夫的。

这是挑战,也是机遇。相信科院能够立新功。我粗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人才是第一位的。

一是人才方面现在要建立学科和技术结构合理的团队。二是形成一个人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三是要形成健康的人才流动机制。

2.?科院要定好位。

以前经常有人讨论"科院存在定理",70年的成就表明,"科院存在定理"是成立的。新时代,科院的关键是为国家科学技术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四个率先"。

当前,科院既有能力为突破"卡脖子"技术、从基础科学的深层次角度作出贡献,又能为"心腹之患"、也即国家长远发展提供源泉。

科院要打好"摩天大楼"地面下的基础工作,你做的基础别人看不见,但这对国家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建设好大科学和综合性的科学平台,为院内外的科学家服务,这很重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工程训练中心637室 电话:010-82317098 传真:010-82317098 
中国仿真学会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cassimul@vip.sina.com
京ICP备17016611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