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仿真学会 人工智能仿真技术 专业委员会简介
人工智能仿真技术专业委员会旨在凝聚国内人工智能仿真领域的研究力量,加强学术交流,共同推进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仿真技术的发展。主要业务范围和品牌活动包括:(1)在学会总部领导下,积极做好团体(个人)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2)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非营利的科技展览,促进科技合作;组织重点学术课题探讨和科学考察活动,促进人工智能仿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3)编辑、出版和发行人工智能仿真领域的学术刊物和专集。(4)积极参加并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同国外有关科学协会及同行的友好联系。推举会员代表本专业委员会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组织及其活动。(5)交流人工智能仿真技术专业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促进人工智能仿真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运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与普及人工智能仿真技术及知识。(6)举荐人才,表彰、奖励在科技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会员和人工智能仿真技术专业的科技工作者。(7)收集、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建议,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推广人工智能仿真技术研究成果,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新产品研发。(8)协助学会完成相关任务,与学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总体协调。本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仿真学会其他有关委员会的业务范围无重叠,且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人工智能仿真技术是指现代仿真技术,与新一代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各类应用领域专业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以各类大数据资源、智能数据处理算法以及高性能计算能力为基础,以提升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在系统建模、优化运行及结果分析与处理等方面的整体智能化水平为目标的新一类建模仿真技术,促进智能机器的发展,实现对人类智能的综合模仿,进而代替人类完成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人工智能仿真技术的研究方法既不是简单地在现有仿真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也不是在人工智能技术中应用仿真,而是二者深度融合并结合其它学科技术,共同完成由应用需求提出的模仿人类智能的系统建模,算法优化,结构组成,及功能实现等。因此它的研究目标是使得系统获得整体智能,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数据,算法贯穿于学习。之中,功能载体为智能机器人,把机器人看做人造生命,对此赋予人的智能并代替人类工作,重点在于系统智能的动态呈现过程。人工智能仿真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必将大大推动人工智能仿真技术研究的深入探索和自主创新,实现认知、行动、交互、学习、增长等智能算法模型("软")与 机器人本体、机构、芯片等("硬")的软硬结合,以及计算机仿真与实体的虚实结合, 互相启发和迭代改进,最终实现仿真任务的系统再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推动我国工业制造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持续发展与技术进步。
第一届人工智能仿真技术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贾英民
副主任委员:李东海 程玉华 王朝立 李海生 张维存
秘书:胡存刚 王继强
委员:
张 霖 楚天广 王福忠 王正杰 王爽心 侯国莲 符 强
孙 亮 王培红 谢 辉 余 涛 黄焕袍 王灵梅 王春阳
魏 伟 陈世和 景兴建 张海波 李舜酩 陈维建 杨卫华
白 皞 许 磊 黄根岭 牛 伟 Bing Chu 姜 波 张和伟
任雅浩 李 柠 鲁金直 窦 磊 孙 波 马 越 张玉振
崔冰艳 邵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