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CSF
关于CSF
条例与制度
理事会
组织架构
学会年报
业界动态
业界动态
学会工作
学会工作
团体标准
政策法规
标准通知
标准申请
信息查询
分支机构
专业委员会
工作委员会
人才举荐
青年人才托举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
国际会议
CSF奖励
奖励介绍
奖励章程
通知公示
往期回顾
会员专区
学会会士
会员下载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分支机构
>> 专业委员会
离散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
2017/10/31 15:11:08 新闻来源:中国仿真学会
离散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简介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离散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作为我国离散系统仿真领域的核心组织,在推动学科发展、促进技术应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离散系统仿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离散系统运行过程的技术,其内涵丰富,涵盖了多个关键要素与环节。
一、离散系统仿真基本内涵
离散系统是指系统状态仅在离散时间点上改变的系统,如排队系统、生产制造系统等。离散系统仿真采用事件驱动方法,以事件为系统状态变化的触发因素,按照事件发生时间顺序依次处理,推动系统状态演进。其关键要素包括实体、属性、事件、活动与系统状态等,通过构建概率模型、状态描述符以及推进仿真时钟等方式,实现对离散系统的精准模拟。
二、离散系统仿真应用领域
离散系统仿真在生产制造领域,可用于优化生产流程、设备调度与库存管理,预测生产系统性能,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物流与供应链方面,能模拟物流系统运作,评估效率与服务水平,优化物流网络;交通系统领域,可分析运行状况,预测拥堵,为交通规划与管理提供支持;通信网络仿真领域,有助于评估网络性能,优化设计与配置;金融服务领域,可用于风险评估、投资决策分析与金融市场模拟;医疗系统仿真可优化医院运营管理,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
三、专业委员会使命与目标
离散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旨在汇聚该领域专家学者与从业者,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学术研究与技术合作。通过组织学术年议、研讨会、培训课程等活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推动离散系统仿真技术不断创新与完善。同时,委员会致力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行业实际问题,提升我国离散系统仿真领域的整体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与智力保障。
目前专委会成员单位有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如: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
离散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秉持专业、创新、合作、发展的理念,深入开展行业调研与分析,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贡献力量;高度关注新技术发展,成功推动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为众多重大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积极发展和服务会员,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会员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未来,委员会将继续砥砺前行,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为我国离散系统仿真事业的繁荣发展续写辉煌篇章。
第七届离散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何世伟
副主任委员:
胡
斌 卫军胡 朱一凡 张人千
秘书:
景
云
委员:周
泓 师瑞峰 杨宇航 黄红选 徐
哲 陈永刚 鞠彦兵 曹政才
武月琴 胡明伟 陈智民 贾国柱 高林杰 倪志伟 邹志红 梁昌勇
刘臣勇 邱
月 陈
虔 龚晓光 邓修权 许旺土 赵
航 王保华
张瑞鹏 陈文瑛
第八届离散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何世伟
副主任委员:
胡
斌 卫军胡 张人千
秘书:
景
云
委员:
周
泓 师瑞峰 黄红选 陈永刚 鞠彦兵 曹政才 武月琴 胡明伟
陈智民 贾国柱 高林杰 倪志伟 邹志红 梁昌勇 邱
月 陈
虔
龚晓光 邓修权 许旺土 赵
航 陈文瑛 鲁工圆 黎浩东 何必胜
林建新 闻克宇 李洪波 丁
龙 雷永林 胡
森 冯彦翔
分支机构
专业委员会
工作委员会
图片中心
更多>>
点击排行
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业委员会
离散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
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
机器人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
电力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
智能物联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
交通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
航空航天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
农业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
仿真器专业委员会
相关链接:
政府机构
行业网站
国际网站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工程训练中心637室 电话:010-82317098 传真:010-82317098
中国仿真学会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cassimul@vip.sina.com
京ICP备17016611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