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支机构 >> 专业委员会
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
2023/5/29 16:19:09    新闻来源:中国仿真学会

中国仿真学会智能无人系统与仿真专业委员会简介


一、背景与发展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无人系统已经成为当前科技前沿的热点。智能无人系统涉及海、陆、空、天等多个自主无人载运操作平台,并广泛应用于智能城市、智能医疗、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

智能无人系统的目标是通过知识、数据和反馈的结合,构建具有高度协同决策能力的自主智能系统。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时空约束的环境建模、基于数据和知识的机器学习模型、以及多平台分布式系统的自主协同技术。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无人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推理能力,也为应对不确定环境和事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二、专委会业务范围

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主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业务:

1)促进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仿真领域的学术交流。通过定期举办该专业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和学术论坛等,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产业经验的平台,促进知识的传播与更新。

2)组织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仿真领域的学术出版物编写,展示行业内最新技术成果,为专业人士提供文献参考。

3)针对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设计并开展培训项目。

4)提供行业咨询服务:接受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委托,就专业领域的技术问题、政策制定和项目规划等提供专家咨询意见。

5)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协助相关部门制定和修订本专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6)促进新技术推广:对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

7)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8)促进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仿真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合作。与国内外同领域的专业组织、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学术交流活动。

此外,本专委会重点关注的技术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智能无人系统的总体技术研究:包括系统架构设计、平台定义及标准化工作,推动无人系统的自主性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结合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如何将深度学习、知识引导及环境反馈结合,提升智能系统的预测、识别和推理能力。

  多模态协同决策方法:发展适用于多平台分布式和多模态交互的协同决策理论与技术,提升多平台信息协同与自主能力。

  环境感知与智能决策:研究智能系统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推理与决策能力,以实现智能化的自主行动。

  各类智能无人平台的支持技术:涵盖无人机、无人车、轨道交通自动驾驶、服务机器人等不同类型的智能无人系统,推动其在军事、民用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三、品牌活动

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通过组织多种学术交流活动和技术研究项目,推动智能无人系统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主要品牌活动包括:

学术论坛与国际会议:定期举办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仿真学术会议,促进智能无人系统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技术沙龙与研讨会:定期举办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仿真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前沿技术与应用,促进行业发展。

科研项目与行业合作:支持并推动重点科研项目,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智能无人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实现。

四、内涵介绍

智能无人系统的核心内涵在于"智能"的获取和应用,这种智能不仅来源于传统的知识引导、数据驱动,也依赖于环境反馈和经验学习的不断优化。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推动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并存的系统,使智能无人系统能够在各种环境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优化和决策。

智能无人系统的基础架构:包括自主决策、感知与理解、协同学习等核心技术,致力于提升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深度学习与先验知识的结合: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先验知识与中间特征层的结合,以提高系统的解释性和泛化能力。

自主协同与多平台优化:研究如何实现多平台之间的信息协同和决策优化,以应对更加复杂和动态的场景。

应对不确定环境与动态事件:通过强化学习和认知机制的结合,提升智能系统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的决策能力。

委员会秉承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技术应用、加强跨学科合作的宗旨,致力于推动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为未来智能无人系统的产业化和实用化提供有力支持。


第一届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涛

副主任委员:张霖 罗欣
兰旭光 胡海霞 夏华夏 
秘书:黄高 赖李媛君 韩斌 蒋才桂 于强 薛娅菲 缪志强
委员:
  白成超  白小山  陈洪磊  陈守磊  陈文锐  陈志强  程昊宇  董志岩
  樊 帅  付俊杰  甘津瑞  谷振宇  郭 行  郝永波  何召锋  侯 健  胡 烨
  胡钊政  黄汉桥  黄 坚  黄 旺  黄 艺  黄玉龙  江 明  江未来  李 
  李大川  李东禹  李方昱  李少毅  李 爽  李小路  梁小辉  刘 
  刘志杰  刘宜成  罗国杰  马耀飞  麦金耿  莫 洋  郄永军  秦晓驹
  全 权  冉茂鹏  宋 峰  宋 涛  孙启霖  谭浩然  谭 炜  田智强  汪 
  王 钢  王苗苗  王钦伟  王 睿  王 为  王喜明  王晓辉  王 鑫  王 
  王哲鹏  吴旭生  武 伟  武永宝  夏学文  谢 威  徐济铭  徐 
  徐 鹏  徐震宇  薛 磊  闫 峻  闫 天  杨 君  杨 乐  杨 勐  杨 
  姚蔚然  殷玉明  于海涛  张 勃  张海博  张金生  张 俊  张俊格
  张立华  张沛轩  张荣庆  张 尧  张志强  赵继成  郑荣濠  郑心湖
  钟 杭  朱海龙  朱美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工程训练中心637室 电话:010-82317098 传真:010-82317098 
中国仿真学会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cassimul@vip.sina.com
京ICP备17016611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