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支机构 >> 专业委员会
建筑仿真专业委员会
2024/1/30 10:44:15    新闻来源:中国仿真学会建筑仿真专业委员会


中国仿真学会建筑仿真专业委员会简介


中国仿真学会建筑仿真专业委员会的"建筑仿真"内容涵盖建筑、规划、景观三个一级学科及与暖通、能源、环境、健康等交叉方向,专注于建筑仿真分析研究,其理论基础性强,科技涵盖范围广,涉及建筑节能、建筑环境、规划与设计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对国际建筑技术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筑是全球最大的行业之一,建筑物消耗的能量约占全球能源总消耗量的三分之一,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也在不断增加。建筑节能,即在满足建筑环境要求的基础上降低建筑的运行能耗,已成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建筑低碳节能、绿色健康、智能高效的发展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筑仿真也是当今建筑领域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任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占有重要地位。

建筑系统的发展离不开仿真,由于建筑物及其环境调控系统本身是十分复杂的系统,而且受到气象条件、人居行为、建筑构件、控制系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仅凭经验或简单的计算无法准确预测实际建筑物运行能耗,也不能预测建筑物在今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筑系统数字仿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使得建筑系统数字仿真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建筑仿真工作者在建筑仿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产出了众多成果和优秀的产品。

仿真与分析为建筑低碳节能、绿色健康、智能高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基础,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筑仿真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同时与其他学科的系统仿真工作也有诸多联系,不可分割。

建筑仿真科技工作者与广大系统仿真科技工作者需要广泛交流与合作,才能有力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本专委会可以促进建筑仿真领域跨行业、跨专业的技术学习与探讨,从而为各个专业的系统仿真科技工作者搭建行业间技术互补的创新平台,推动我国相关基础科学的发展。

中国仿真学会建筑仿真专业委员会的业务主要是为建筑仿真领域的学术交流提供服务,为有关的科技工作者提供沟通平台,为有关的产品生产商提供技术咨询,为政府和非盈利性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等。

中国仿真学会建筑仿真专业委员会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

1)为建筑仿真提供技术交流服务平台。

2)组织相关会务、展览等。

3)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服务。

4)组织开展国际相关技术交流。

5)出版期刊,书籍等文献资料。

6)提供其他与建筑仿真相关非盈利性服务。

中国仿真学会建筑仿真专业委员会的品牌活动是建筑与仿真学术研讨会,从2023年开始至今每年举办一次,共同研讨建筑仿真领域的研究前沿,促进建筑仿真技术的未来发展。


第一届建筑仿真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燕达

副主任委员:肖赋 周翔 周欣 林波荣 周辉

秘书:安晶晶 钱明杨

委员:

陈友明 简毅文 曾 洁 潘毅群 王福林 潘 嵩 高 岩 田 喆 何 伟 田 玮 谢静超 明廷臻 徐 

 斌 高庆龙   军 吴会军 张 磊 刘淑丽 张会波 李 琼 谷雅秀 孟 琪 陈淑琴 李 翠 刘吉营

 阳 邵晓亮 彭晋卿 王登甲 翟永超 陈毅兴 张荣鹏 丁 研 王 闯 程远达 黄 宇 廖云丹 刘 

王莹莹 冯 驰 艾正涛 梁卫辉 刘建麟 张 伦  斐 薛 鹏 赖达祎 吴 伟 范 成 曹建平 施珊珊

 楠 罗茂辉 唐海达 梁 超 游 田 王 伟 张 胜 曹静宇  忱 孙弘历 吕 帅 邹煜凯 娄驷渭

 学 王慧龙 纪文静 康旭源 黄公胜 谭 刚 成孝刚 林冠婧 程 勇 刘魁星 魏健健 罗 西 沈鹏元

 衍 王 者 罗勇强 牛纪德 何峻州 都 佳 耿 阳 邓杰文 连之伟 秦 蓉 邓 章 周恩永  姗 

于新巧 周启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工程训练中心637室 电话:010-82317098 传真:010-82317098 
中国仿真学会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cassimul@vip.sina.com
京ICP备17016611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