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支机构 >> 专业委员会
集成微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
2018/1/3 14:37:09    新闻来源:中国仿真学会
中国仿真学会 集成微系统建模与仿真
专业委员会简介

  集成微系统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微纳科学技术,实现微纳电子学、微纳光子学、MEMS/NEMS、架构、算法的深度融合与集成,构成具备传感、处理、执行、通信和能源等功能的集成微系统"。集成微系统技术与追求线宽减小的摩尔定律不同,通过定制完成"从原子到产品、从材料到系统"的多样性与多功能集成,实现从"晶体管→集成电路→微系统→集成微系统"的新一代技术革命,在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频谱开发等应用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集成微系统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建模与仿真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1)从微纳层次原子尺度出发,模拟仿真电子学、光子学、NEMS/MEMS等功能微系统及其三维异质异构集成,实现按需从材料直接定制系统,获得先进新颖的系统功能;2)研究环境因素(如辐射、温湿度、气氛等)影响集成微系统性能的"材料-器件-系统"的跨尺度建模和仿真方法,提升系统综合性能。
  集成微系统建模与仿真面临大量的科学技术挑战:在材料上包括硅、化合物半导体、宽禁带半导体、二维材料、金属、有机复合材料等;空间尺度上从原子尺度纳米级,到微米器件,到毫米以上的微系统,再到大尺度的集成微系统;各种效应的特征时间尺度有非常大的差异(从皮秒到数年),存在极快和极慢的物理过程;建模仿真需要考虑量子效应,处理电、光、力、热、磁等多物理场,还要考虑高频率、高电压、大电流等问题。整个体系具有多材料、多尺度、多因素、长时间等特点,导致了集成微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十分困难。集成微系统建模仿真研究与应用方向主要包括:RF/THz/光子微系统建模仿真、MEMS/NEMS建模仿真、IC/SOC/Chiplet建模仿真、异质异构集成微系统建模仿真、微系统环境效应与可靠性建模仿真等。
  中国仿真学会集成微系统建模与仿真专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在集成微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领域内组织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科普活动、专业培训、教育活动等;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条件成熟时建立战略智库;组织出版学术和科普书刊等。目前专委会成立了4个专业组、1个青年工作组及党小组,推动日常学术交流及活动开展。开展的品牌活动主要包括:全国集成微系统建模与仿真学术交流大会、集成微系统建模仿真大赛、光电融合与微纳集成创新大赛等。
  专委会挂靠电子科技大学,联络人为李沫教授(limo@uestc.edu.cn),秘书为杨帆副研究员(fyang.ese@uestc.edu.cn)。


第一届集成微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 健
副主任委员: 沫  王 燕  卢本卓  左 
秘书:罗雪梅 何艾玲
委员:薛建明  胡晓东  贺朝会  曾 璇  邓小川  汤晓燕  谢小平  赵永红 
    唐 旻  赵 毅  谭晓衡  余 浩  郑志威  肖立伊  周再发  刘 军 
    曹俊诚  常 凯  刘志强  郝加明  李 泠  郭 旗  梁兴东  郭红霞
    邢朝洋  何 昫  黄 兵  周海京  张 伟  高建军  关雪飞

第二届集成微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沫 王 燕 邢朝洋 左 
秘书:

委员:曹俊诚  曹文翰  陈飞良  陈 全  池保勇  代 刚  邓小川

    董森华  高建军  郭红霞  郭 旗  关雪飞  郝继山  郝加明

    何 昫  贺朝会  黄婉霞  刘志强  李 泠  李 轩  梁兴东

    卢本卓 罗雪梅  孟晓东  单光宝   谭晓衡  汤晓燕   唐 

    王维波  王祁钰  汪志强  薛建明  谢小平  余 浩  曾耿华

    周再发  周 斌  周海京  周洪澄  周 浩  张  傲  张 伟

    赵文生  毅 赵永红   邓永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工程训练中心637室 电话:010-82317098 传真:010-82317098 
中国仿真学会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cassimul@vip.sina.com
京ICP备17016611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