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支机构 >> 专业委员会
装备运用实验与训练仿真专业委员会
2018/6/6 14:32:42    新闻来源:中国仿真学会

装备运用实验与训练仿真专委会简介及内涵



专委会简介

装备运用实验与训练仿真专委会立足作战实验与训练仿真中的理论与技术问题研究,旨在搭建作战实验与训练仿真领域的交流平台,主要在创新战法研究、装备运用研究、指战人员训练、装备发展论证、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及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

专委会成立于2018年,吸纳了从事军事仿真技术研究的军队、国防工业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的委员,挂靠华如仿真研究院,致力于推动军事仿真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专委会内涵

作战实验与训练仿真研究涉及军事运筹、作战指挥、控制科学、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随着战争复杂性的不断加剧,建模规模已经由数十上百发展到成千上万实体级别,建模对象涉及到自然环境、武器装备和组织机构;不同层次的作战仿真又涉及到不同分辨率、不同描述侧面的模型,模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错综复杂。当前,相关研究的空白区域还较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跨多学科的交流平台,加强学术交流,增强理论指导,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协同攻关,推进作战仿真技术的应用。专委会的建设发展,对加强作战仿真领域的学术交流、整体规划和技术成果转化具有重大意义。

专委会核心工作是建立交流平台,即立足作战实验与训练仿真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问题研究,搭建作战实验与训练仿真领域的交流平台,在将仿真应用于创新战法研究、辅助指挥决策、军事训练(含指挥训练、部(分)队训练,作战单元/武器平台/作战人员训练等)、装备发展与运用研究、装备作战试验与体系效能评估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及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为我国军事仿真技术的进步作出贡献。

专委会从关注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基础理论方面:

1.复杂系统仿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作战仿真基础理论与方法

3.国内外复杂系统仿真发展方向

4.仿真智能化与智能仿真方法与技术

二、仿真建模技术方面:

1.体系作战背景下复杂战场建模仿真方法研究

2.面向服务的可扩展可组合建模仿真框架技术研究

3.面向对象的多智能体组件化模型构建技术研究

4.基于体系架构框架的作战任务概念建模与仿真研究

5.面向多层次作战的多分辨率建模仿真技术研究

6.复杂战场综合自然环境建模技术研究

7.仿真建模的VV&A技术研究

三、仿真平台和系统建设方面:

1.高性能并行离散事件仿真引擎技术研究

2.大规模分布异构LVC互操作技术研究

3.基于虚拟现实的沉浸式可交互精细化战场空间建模及展现技术

4.面向人机交互的沉浸式战场态势感知技术研究

四、仿真应用方面:

1.面向体系对抗的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技术研究

2.基于VR/AR的虚实一体实兵对抗训练技术研究

3.基于云的军事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研究

4.智能无人装备作战仿真技术研究

5.信息化战争体系下对抗探索性仿真分析方法研究


第一届装备运用实验与训练仿真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韩超
副主任委员:张霖
秘书:张童
委员:        
   王积鹏   查亚兵  杜 增  陈 亮  曾艳丽  丁学良
   曾 曦   汪小林  李 皓  杨红伟  李钦富  侯 
   陈 炜   卿杜政  殷 楠  文 斌  严晞隽  居真奇
   李新明   王海宁  龚光红  李超勇  张 



第二届装备运用实验与训练仿真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春江 
副主任委员:陆志沣   彭勇   居真奇  谭雄
秘书:刘迅廷
委员:
   曾 曦  车万方  陈忠宽  楚 威  崔 鹏   杜 增 
   樊志强  方四安  符 超  傅 琛  高巍然   高 
   何晓骁  侯俊亮  侯 磊  华思亮  黄 嘉   姜 雷  
   李 兵  李 丹  李 宁  李钦富  刘宝宏   刘 
   刘同林  马海涛  孟繁兴  穆富岭  倪丛云   钱晓超
   乔士东  秦伟胜  任建军  宿春慧  汪小林   王海宁
   王青山  王学文  王 钰  魏 刚  魏 强   文 斌  
   文悦强  夏晓凯  徐 博  徐 涛  严晞隽   叶 
   鱼 群  张建康  张 军  郑少秋  钟 健   钟秋发  
   朱雨童  邹国平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工程训练中心637室 电话:010-82317098 传真:010-82317098 
中国仿真学会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cassimul@vip.sina.com
京ICP备17016611号-1;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